智能日光照明系統(tǒng)
來源:中國照明網 編輯:數字音視工程 2009-07-08 00:00:00 加入收藏 咨詢

所在單位: | * |
姓名: | * |
手機: | * |
職位: | |
郵箱: | * |
其他聯(lián)系方式: | |
咨詢內容: | |
驗證碼: |
|
隨著全球能源價格上漲,各地節(jié)能減排政策出臺,以及人們環(huán)保意識的加強,如何有效的減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越來越成為我們關注的問題。以下,我就新型的完全依靠自然光來照亮房間的技術——智能日光照明系統(tǒng),做一個簡單的系統(tǒng)概要。
智能日光照明系統(tǒng)是一種將陽光通過前端捕捉,中間傳輸及后端慢射原理,將外部自然光引入室內的一項技術。系統(tǒng)的前端采集捕捉技術的主要有兩種方式,主動式和被動式,主動式則是主動的定位太陽位置,然后采集陽光,這種定位一般通過GPS衛(wèi)星定位、光敏傳感器或依靠各地區(qū)年平均的太陽軌跡路徑來定義太陽的行走路徑,GPS及光敏傳感器雖然相對比較準確,但卻增加了運行及設備成本,依靠將平均行走路徑預先設置的方法,雖然可能會與實際太陽運行的軌跡有一定的出入,但卻減少了設備及運行開支;而被動式,則是被動的將陽光通過固定的路徑引入,即當有光線照射到采光罩部分時,采光部分即開始將光線進行反射及折射到傳輸部分。被動式的采集部分,如何采光,如何將低角度非太陽直射的光采集捕捉到是一個相對的難題,各個日光照明的企業(yè)都在尋找解決方法,比較來講,通過在迎光面裝載一些較強的折光面將光線進行折彎的技術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這樣很容易的將造成及傍晚的光線引入室內。
那么主動式與被動式的區(qū)別在哪里?哪種方式對應具體的項目更合適呢?以下就兩個方面對主動式與被動式進行區(qū)別和對比:
首先,成本方面。主動式造價及后期維護成本相對被動較大,后期維護成本為什么會大呢?因為主動式的采集部分增加了更多的跟隨太陽轉動的機械結構,機械結構的引入,無形中增加了成本,也造成了日后可能出現(xiàn)故障及維護的幾率,這樣,后期維護成本自然會增大;而被動式則因采集裝置中無機械部分,后期幾乎不需要維護成本投入,也減少了損壞的可能性。
其次,低角度光線引入方面。當光照度不強時,主動式的采集部分不能夠準確搜索太陽位置,在早晨、傍晚、多云或陰天時,可能無法正常使用;而被動式則可通過引入如光線折彎技術或者其他捕捉低角度陽光的技術即可在照度不大的早上或者傍晚等陽光不充足情況下使用。
日光照明系統(tǒng)的第二個主要的組成部分是光線的傳輸,就傳輸方式來講,根據光線采集的主動式及被動式也將傳輸分為兩種不同的方式:光纖傳輸與管道傳輸,光纖就是以光學纖維為材料的傳輸介質,管道是通過將金屬等介質上增加一些反射膜等增強反射的介質,而后折成圓形的空心管道。主動式的采光一般采用的是光線傳輸方式,被動式則是通過管道進行傳輸,兩者最大的區(qū)別也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成本方面。光纖傳輸所采用的光纖造價幾倍于管道,因此,采用光纖傳輸時,工程材料成本相對管道明顯增加。
第二,傳輸的光源方面。光纖傳輸為點光源,到達室內的點光源類似一個個燈泡或LED燈,比較刺眼且覆蓋面較窄,與管道傳輸的面光源相比時,光線傳輸點光源效果顯得不夠理想。
第三,占用空間方面。光纖因體積小,普通單芯光纖的直徑只有3mm,而管道直徑則至少要幾十甚至上百倍于光纖,因此對建筑結構要求十分嚴格的情況下,光纖傳輸相對管道則有特天獨厚的優(yōu)勢。同時,因為光纖直徑小,也十分容易安裝固定,管道則無法與之相比。
另外,光損耗相對管道傳輸也低一些,但是綜合來講,絕大多數情況下,管道傳輸因為其成本等因素,成為目前比較流行的傳輸方式選擇。
評論comment